近年来,人们只在一种情况下关注Flash。并不是因为它发布了这么酷的更新,而是在视频无法播放的时候,不断被封禁,在弹窗上“谦卑”地请求许可。只是这一次,Flash被允许跑了,我流泪了
从一开始的“网站需要你的许可才能运行Flash”到“默认禁用Flash”,最后的“Flash将被完全移除”。
弹窗一次次敲响警钟:属于Flash Player的时代,快结束了。曾经是人们玩游戏、看视频的默认方式。三年前,80%的Chrome用户每天都使用Flash访问网站。然而,目前所有网站中只有3.9%在使用Flash(数据来自W3Techs的一份报告)。2017年,Adobe自己已经宣布将在2020年底停止支持。
如果要问为什么被整个行业甚至自己的母亲抛弃?总结起来,无非就是这四宗死罪:不安全、不诚信、低效、不开放。15年,Flash漏洞数量一直排名第一,占全国近70%。平均每周新增6个漏洞,安全性很可怕。
这边厢,无数的勒索病毒通过Flash传播,让开发者很难受。另一方面,国内的代理商还在用Flash搞风骚操作,悄悄吞噬系统资源,增加功耗,通过轰炸广告让用户感到恶心和厌烦。
而且只是一个播放插件的多媒体程序,后期却像一个软件一样,承载了太多的功能:解码H.264、3D渲染、播放7.1声道环绕声、支持游戏手柄,逐渐变得低效臃肿。看视频,你可能会崩溃你的浏览器:
这些弊端在网上造成了一股由来已久的反Flash势力,甚至出现了一场“占领Flash”的运动,誓要“让全世界的桌面浏览器都卸载Flash播放器插件”。
至于不开放,似乎是它的致命弱点,从一开始就奠定了Flash的酷炫基调。作为专利产品,如果其他公司想使用Flash技术,必须向Adobe支付费用。比如苹果用户想用手机看视频,苹果会给Adobe钱。但是,没有一家公司愿意依赖一项自己无法掌控的独立技术,所以他们一定会想办法干掉Flash,积极推广免费开放的产品来替代它。
相比之下,新生的HTML5虽然无法避免Flash的一些弊端,但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标准,它是属于所有人的。可能正因为如此,微软、苹果、谷歌都支持这一点。2014年万维网联盟完成HTML5的标准制定后,H5加速发展,所向披靡。现在支付宝的年度账单,每年年底刷卡,用的是H5技术
曾经的Flash天堂4399,现在全是各种H5游戏
海浪铺天盖地,走到今天的闪光,其实是漫长的一生。然而,在这么多人告别Flash的同时,还是有人放不下,大喊自己的青春结束了。毕竟在拨号上网的Web1.0时代,Flash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当时由于带宽和网速的限制,HTML里只有土字和排版。想看高清图片、gif或者视频,即使烧钱也不一定能做到。Flash在这个时候出现,是解决网速问题的另一种方式:它的图片和动画都是基于矢量存储的。矢量图片的生成可以由CPU完成,放大缩小不存在失真问题,所以只需要几十KB到几百KB就可以轻松实现别人需要MB的图片。
2005年,Flash还增加了侧边下载的功能,让用户可以在文件刚下载完的时候点击观看视频。此外,其压缩算法允许视频在几秒钟内观看,无需缓冲。当时土豆、优酷等各大视频播放网站都使用Flash插件,而此时Flash基本上是默认的“行业标准”。
也许你还没有注意到以上这些创新,但你一定玩过借助Flash开发的游戏,比如《黄金矿工》,《森林冰火人》,《死神 vs 火影》,这些游戏陪伴了一代人的童年。它们不需要繁琐的下载安装,只需点击打开网页就可以秒玩。往往可以玩一整天不停歇。
除了这些,Flash令人难忘的另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软件,它不仅留下了作品,还创造了一种文化。1997年进入中国,让无数业余爱好者对创作产生了兴趣。因为Flash的技术门槛和开发成本很低,你只需要了解一些简单的动画就可以了。加一点代码,就可以做互动动画或者游戏了。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大量的开发者聚集在Flash论坛上,愉快地讨论各种想法的开发和实现。当时有人无意中提出了“闪客”的概念,立刻击中了当时“大V”边城的浪子。后来受此启发,创办了Flash帝国,给了国内Flash创作者一片净土,极大地促进了原创动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当研究人员描述闪光者时,他们说,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选择“闪光”,并使用一种叫做Flash的软件来动画化那些隐藏在他们心中的隐约感觉。也许是一部MTV,也许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也许只是一个幽默。这些作品流传到网上,赢得了大家一片笑声,或者赚了几滴眼泪。日复一日,我乐在其中。多么浪漫,多么热情。
然而,公众
司里 98 年出生的同事对当年的这些词汇一无所知。也许十几年后,刚出生的孩子们,也会同样对 Flash 一无所知。或许,互联网一直就是这样,不完美的技术总会被革新和淘汰。而最后留下的,是一些更棒的技术,一声轻轻的叹息,还有那一份刻在一代人脑海中、永不磨灭的闪光回忆,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