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扩大提货单面积,增加总产量和效益,安徽将肩负起粮食安全的责任。
农民选择种粮“金极”(粮食生产一线探索)
人民日报记者吴艳友益田高级2022-07-22 00336000
皖东,凤阳县小岗村。一棵又一棵的稻秧,在风中摇曳。伴随着轰鸣声,无人机缓缓上升,在空中匀速沿着水田移动。短时间内,喷洒面积将超过100亩。农民程喜兵喜气洋洋:“农业机械化真的给我们农民省了不少事!”
皖北太和县张淮村。徐宗福面带微笑。不久前种的大豆已经出苗,长势良好。看着农机专业服务队里的大型收割机、深耕犁等“大铁牛”,老徐对夺取秋粮丰收充满信心。
安徽要担负起粮食安全的责任,深化现代农业,扩大提货单面积,提高总产量和效益。2021年,安徽粮食总产量达到817.52亿斤,居全国第四。
今年安徽夏季丰收,秋季丰收是有基础和条件的。江淮连年丰收的背后,是党中央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结果,是安徽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现代化的“金极”正从村民的梦想中逐渐变为现实。
“老款式”用“新神器”
天刚放晴,程希兵就忙起来了。“眼下正是水稻追肥、喷药、除草的关键时期。前几天雨一直下,我们得抓紧时间管理田地。”除草,老程家的田里用了植保无人机。设定路线,遥控指挥,盯着就行了。
“旧款”用“新神器”种田。在政策的支持下,几年前,程喜兵率先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农机大院。“地里有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天上有无人机,种植、管理、收割都实现了机械化。”程希兵开玩笑说,“我现在就是种粮的‘海陆空司令’。”
今年夏收,安徽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4280万亩麦田的收割,比去年提前了3天。你是怎么做到的?\"这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使用和升级.\"安徽省农业和农村办公室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发明解释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根据中央政策,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具体方案。2021年至2023年,是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周期。许多专业农业经营者和农业合作社在过去两年里购置了大量新的农业机械和设备。
亳州市利辛县农机手郭健今年购置了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比以前智能舒适多了,收割效率提高了一倍。“半天就收了50亩麦田。”从利辛到阜南,从安徽到河南,虽然今年郭健跨区作业时间短,范围小,但麦收效率高,十天就赚了4万多元,收入比过去高很多。
机械化吸引了年轻人回乡务农。程希兵的女婿周迪帅是个90后。他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天天“泡”在田里。“种粮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现在需要懂知识、会操作农机的人。”周迪帅说:“农活动动手指就能轻松搞定。”
说到规模化、机械化,参观种粮企业就叫“气派”。安徽农垦小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小岗最大的种粮企业。“在流转的4300亩高标准农田上,我们主要种植优质小麦和水稻,全程机械化。”该公司总经理胡业奎说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今年“三夏”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单产超过98.5%,其中大功率高性能收割机占比2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目前,安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1%。
R & amp中联农机公司的d员工这两天都在加班加点,对一台市场上很受欢迎的水稻收割机进行性能优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水稻收割的需要。该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龚俊表示,“希望用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技术驱动农业生产创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田管家”带来新模式
稻田里,插秧机来回穿梭,秧苗滑下,鲜嫩翠绿。在田埂上,孙桂琴站在旁边,微笑着看着农场手的操作。
59岁的农民孙桂琴住在淮南市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一个人能管好流转的68亩地,施肥,打药,播种收割,忙得不可开交吗?指着远处田间驾驶插秧机的农业手,开心地笑了:“有个‘田保姆’!”
几年前,孙桂琴与村委会签订合同,将土地委托给村里的糯米专业合作社。\"从选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合作社全程负责.\"孙勤掰下手指来算账。通过托管,小麦种子和化肥更便宜了,每亩成本能省160元。景甜今年的平均亩产量比去年高出200多公斤。“一亩能挣几千块钱!”
20多公里外的阜阳市阜南县苗集镇前进村,村民邵清朗正在忙碌。他流转了400多亩土地。2019年,阜南县引进了中化现代农业安徽有限公司,并建设了技术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种子购买、田间管理和收获等一站式服务.所有流程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邵清朗随即与中化农业签订合作协议。
农艺师许成了他的“科技田管家”。今年年初下了一场大雨,麦子长了黄点。许赶到田间,对病株取样,送实验室化验,并制定了配药和打药的方案。准确施用农药,控制疾病。“多亏了技术专家,不然我的粮食产量要减少一半了!”邵清朗说。
农民受益了,公司受益了。中化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江南告诉记者,企业通过规模化的农资购销,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通过“订单小麦”销售给下游深加工企业,还可以提高附加值。“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在
安徽,越来越多的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机保姆、科技保姆、田保姆;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各种经营形式应运而生。孙贵芹所在的店集村,2100多亩地通过村委会统筹,托管给了合作社,探索出一条“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路子;在亳州市蒙城县,政府统一采购防控药剂、统一对接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调度飞防机械,统防统治,成本下降、效果又好,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化的社会服务。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副局长曹高飞说:“社会化服务不仅提升种植效率,还促进了小麦规模种植,带动绿色集成技术普及。”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家庭农场达21.1万个、农民合作社达11.3万个。
高产田有了“新密码”
“实收亩产927.02公斤,又破了全省纪录!”听到来自省市专家组的实收测评结果,亳州市涡阳县店集镇宋牌坊村的宋来宝,开心地笑了。
宋来宝还有件喜事:将麦子卖给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每斤价格1.6元,一亩收入比往年多400多元。
“增收密码”是什么?他嘿嘿一笑:有“优质小麦地图”呢!
自2019年起,安徽绘制了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分布图。在省农业农村厅官网上,键入相关信息,地图便会显示,清楚标注了省内优质专用小麦的产地、品种、面积、对接联系人。宋来宝按照科技人员的指导,种下了2000亩的优质小麦。
“通过这张地图,我们发现了企业需要的小麦品种,找到宋来宝。”金沙河面业相关负责人说,“这个专用小麦分布图就像千里眼一样,能让我们不同的企业‘按图索麦’。”
“好种一半谷。”说起丰收秘诀,蚌埠市固镇县杨庙乡种粮大户任启良说,答案就在种子。
起初,任启良种地,面积不大品种杂,效益总上不去。前些年,他试种新品种“安农0711”,效果不错。今年干脆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800亩,刨去成本,每亩地纯收入达400元。
“花了十几年,从培育成功,到通过审定,再到现在大面积推广,虽然过程不易,但从优种到丰产、优价,值了!”作为“安农0711”育种团队领头人,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很是欣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才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这话,涡阳县农业农村局生产室主任杨玉亭极为认同。从2020年起,涡阳县连续3年刷新全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杨玉亭说:“我们推广应用一系列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选用优质丰产多抗品种,实施精细肥水管理、深翻埋茬一体机耕播以及机械化绿色防控,实现多打粮、打好粮。”
科学种田,徐宗付从种粮大户变成种粮能手。随着各种农业技术的推广、升级,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智慧农业”的潜力。
农作物病虫田间监测站正是一个缩影。苗情监测、虫情测报,以往需要跑到田间取样,如今连上手机,数据一目了然。“这个监测站覆盖周边50公里,预报准,还及时,相当于为我们种地提供了指南针!”徐宗付说。
“大豆生长离不开土壤湿度监测,播种也和墒情监测密不可分。”徐宗付说。原来,通过土壤墒情监测,可以为播种时机提供参考,有了数据支撑,种起地来底气更足。农作物一旦出现植株较弱、长势不好等情况,还能通过摄像头第一时间捕捉收集信息,照片可以精确定位到田块位置,施肥打药更有针对性。
在安徽,2021年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5.5%,比2015年提高5.5个百分点。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一系列科技强农行动正在江淮大地展开。从种业强省建设行动到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从启动“科技特派员+”到数字赋能农业行动……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看来,安徽粮食生产还存在短板与弱项,比如,科技支撑能力还不够,高标准农田比例还较低……从农业大省变身农业强省,安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