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中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优势有目共睹。比如海湾战争,一个月内投掷了一万多枚大型精确制导弹药,彻底击溃了对手的战斗意志。然而,海湾战争31年后,同样密度的智能武器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在实战中,我们可以看到近程弹道导弹、空射弹道导弹、亚音速巡航导弹和一些高速反辐射导弹的发射及其相应的结果,但我们很少看到激光制导炸弹的图像。根据这种炸弹的用途,可以有相应的战斗监控视频。就像以前超级大国对外发布一样。首先,一个瞄准十字线牢牢抓住地面上的某个目标。就在几秒钟后,一场大规模的爆炸突然升起,伴随着浓烟,被瞄准的目标突然消失。之所以会有战斗全过程的视频,是因为激光制导炸弹是由激光战斗吊舱引导和监控的。
所以,战斗的全过程被完整的记录下来是很自然的。但就是这种30多年来全世界观众都常见的场景,这次却几乎没有出现!从战斗一开始就说袭击者可能很少配备激光制导炸弹,一个月过去了,基本证实了这个情况。我不敢说期间没有一枚激光制导炸弹投入实战,但即使有,数量也少得可怜。否则不会发布这种战斗的现场视频。相反,防守方大量使用无人机和小型空投反坦克弹药的画面很多。那么这里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作为传统军事强国,连激光制导炸弹这种最基本的地对地武器都几乎空手而归?如果说过去中东的一些内战消耗了不少这种高端炸弹;但问题是,大量的激光炸弹在中东地区并没有投入实战。相反,大量的铁弹被储存起来。
即使在过去的一些战争和冲突中消耗过多,但作为一个大国,时刻保持相当数量的先进弹药库存,是最基本的军事战略常识。如果库存见底,就要加班加点补库存。其实这个盘点恐怕一直都是空手而归。没有多少,更别说大量消耗然后快速补充了。说没有激光制导炸弹的生产技术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在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超级大国首次将激光制导炸弹投入实战,期间几乎没有未爆炸的炸弹作为其他大国开发这种先进武器的天然模型。所以到了70年代,超级大国体系之外的另一条激光制导炸弹生产线已经存在,而且一度出口。那么既然50年前就有这样现成的技术,为什么50年后基本没有“现货”了呢?根本问题在于这种生产线。在过去的30年里,
一直有先满足国外客户订单的“传统”。典型的有苏战斗机和S300、S400导弹系统。是最先满足国外订单的;只有国外订单才能完全履行。才开始慢慢产生国内各种服务的订单。这就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海外准备的苏战斗机和S300-S400导弹的总数比内部各军种的装备总数还多。而如果某型武器长期没有国外客户,即使有国外客户,但订单量太少。那么它的生产就会长期基本停滞;它的全面技术升级也会进展缓慢。一般来说,激光制导炸弹应该主要伴随大型战机出口;而苏系列和米格系列的海外客户似乎只注重给自己购买的战斗机装备空空导弹,购买的对地攻击武器数量很少。就算有,也是三五十块的小批量。这导致在苏战斗机和S300-400导弹上,
它自己的空军可以常年“蹭”海外客户完成订单后的“惯性”运力,也就是它可以拿到一些尾货。但激光制导炸弹等专业地对地弹药的海外订单一直很少。导致其空军20多年来一直找不到尾单和尾货!除了制作原因,其实还有技术因素。不要以为装备了大量的激光制导炸弹,就埋头于炸弹本身的生产吧。事实上,比生产精确炸弹更复杂的是配套特种光电吊舱的生产。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特种吊舱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高端光学元件和高端芯片。这两样东西对生产者来说都是稀缺品,基本上都需要进口。在生产单位本身外汇有限的情况下,更没有生产配套吊舱的积极性和动力。所以高端制导武器的缺失,不仅仅是某个武器本身的缺失,而是整个系统严重“肌无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