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早晨,安阳县寒岭镇梨园村的街道渐渐热闹起来,满载西红柿的面包车、三轮车陆续来到收购点。“今年的西红柿优质高产,又是一个丰收年!”菜农李海清喜气洋洋。
梨园村地理位置偏远,过去种植粮食作物。如今,已形成以梨园村为中心的著名“番茄之乡”,种植面积333公顷,年产番茄4150万公斤,产值近亿元。李海清说:“没有杜瑞民院长和农科院专家几十年的奉献,我不可能有今天。”
今年54岁的杜瑞民是市农科院副院长,河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安阳试验站站长。他于1986年毕业,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在安阳县、汤阴县和内黄县的许多乡镇做技术指导。他和农民同吃同住,深受当地菜农的信任。
梨园村的李光复在他的温室里像蜜蜂一样忙碌。“今年西红柿长势不错,一亩地能挣一万块钱。我是我们村第一个种番茄的!”他自豪地说。1992年,李光复率先尝试种植黄瓜。生产中遇到困难,他就找杜瑞民,杜瑞民不仅帮他解决了问题,还给他推荐了前景更好的大棚番茄项目。“杜院长骑车来到村里,从种植、杂交、施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教我种植技术。我很感动。现在,我已经从一家一户发展到合作经营。合作社现在有200多名村民,850个大棚,占地约3000亩,年育苗200万株,年产值6000多万元。”李光复兴高采烈地说道。
梨园村的番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离不开杜瑞民和他的团队的保驾护航。2018年,梨园村爆发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随着病情愈演愈烈,杜瑞民立即联系国家专家进行会诊,确定了疾病类型和防治方法,并连夜对300多名养殖户进行了疾病防控专题培训,及时控制了病情,为养殖户减少损失1000万元。
不仅是寒岭镇的番茄基地,还有宝莲寺镇的蔬菜基地和内黄县的甜瓜基地.杜瑞民把培训班带到了田间地头,撰写了《地球上的扶贫与科技助农》论文。先后组织培训100余次,培训6000余人,推广新品种50余个,新技术20余项,解决大白菜根肿病等生产技术难题20余项。为了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问题,杜瑞民不仅向农民公开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还成立了微信技术服务群,耐心解答菜农提出的各种问题,提醒农民在不同季节应该注意的事项。经过杜瑞民团队三年多的努力,农民不仅收入增加了,科学种田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主动学习技术,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我的技术和技能都是国家培养的。只要大家愿意学,我什么都给他们!”杜瑞民说。
“你好,杜院长!我是刘村乡千口村的刘桂仙。村里种的辣椒突然出现死苗,大家都没见过。我想让你看看。”2019年7月的一天,内黄县刘村乡千口村党支部书记刘桂仙匆匆给杜瑞民打来电话。千口村种植数千亩辣椒,辣椒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挂掉电话后,杜瑞民立即赶往千口村。经初步判定,是根腐导致的枯树现象,但导致根腐的病原菌很多。他采集了病害样本,连夜赶回单位进行检测,确定病害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第二天,他去现场向种植者传授防治技术,使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连作危害是制约设施蔬菜高效发展的瓶颈之一。杜瑞民带领团队在设施蔬菜土壤处理一体化水肥技术领域率先研发。2018年,市农科院与省级贫困村黄县伯城镇陈刘村签订协议,共建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针对当地早春瓜果种植模式和漫灌粗放经营的种植习惯,杜瑞民从石灰氮土壤消毒技术入手解决死树,利用滴灌技术解决漫灌带来的严重病害。村民陈说:“杜院长帮我治理土壤后,一个番茄都没死。今年我能赚钱了!”自从村民左宝军改用滴灌技术后,每棚甜瓜收入可增加2000多元。
30多年来,杜瑞民和他的团队引进筛选了一批新品种,推广了一套集成应用技术,为蔬菜产业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增加了菜农收入,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