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年前,随着天边的一抹红光,一个生在黄土,长在荒原的身影诞生了。从一个名不见经传、食不果腹的穷人,到奠定百年基业的开国皇帝,他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穷人缺的是野心!
这个人的出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火爆,因为他身上已经有三个兄弟两个姐妹了。
他的父亲朱,连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都不够格。为了支撑整个家庭,他们家的工作是帮助地主刘德放牛。
于教春,清代人,在《春在堂随笔中》中写道:“元制中,在无职之人,不准起名,只能以第一线及其父母年、齿为名。这不是《元史》年征收的,但证明明黄高(朱元璋)叫他哥哥的名字,正是如此”。
由于没读过书,家里也没人当过官,朱一家,加上他自己的名字,只能按出生年月来命名。因此,朱给小儿子取的名字也继承了家族传统,叫朱重八。
这里,你可能猜到了,这个人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花开的时候我不送花,但是送了就怕了。”在朱元璋野心腾飞的时候,模仿黄巢《不第后赋菊》所写的这首诗,是描述他家世最恰当的方式。
但是,这样意气风发的时刻,在当初离他是非常遥远的,甚至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过。
看他的履历,他的前24年,就像散落在大泽的一片浮萍,被风暴撕裂,也正是在这些年里,他尝到了卑微的辛酸。
那时候的他,还只是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朱崇巴。
公元1344年,黄河决堤,为元朝的崩溃敲响了丧钟。对于朱崇巴来说,淮河沿岸的瘟疫和干旱把他推向了苦难与辉煌的转折点。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转折点,他可能会继承父亲朱的放牛事业,在贫困中找个女人生孩子,迷失在黄土里。
这一年,他无家可归,父亲、母亲、大哥、大儿子都饿死了,可他连埋他们的地方都找不到,更别说准备什么寿衣和棺材了。
“魂长而父母无,志落魄。”朱崇巴,站在茫茫荒野中,第一次感到一种头重脚轻的空落落,记忆中仅有的温暖也褪去了死亡的阴影。
之后,他被迫与亲人分离,开始了独居之旅。
出家怎么样?
这是朱重八前半生生出的第一个不符合命运的想法。
元代出家真好!这就不用说了,不仅有自己的土地,还可以经营商业和工事以及铸造行业,甚至可以结婚生子。
其直接靠山是西藏高斯巴血统的高僧,享有皇帝称号,但其实际靠山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元朝皇帝。
于是17岁的朱崇巴走进一座寺庙,晨钟暮鼓在敲打、洗刷、劈柴。或许是因为元朝的四级歧视制度,又或许是因为他来的晚,庙里的和尚待他如虎添翼。朱崇巴一直过着干最多活,受最多苦的生活。
不过那时候他的野心还没那么大,能吃饱饭已经满足了他最大的需求。
因此,即使在黄觉寺的生活并不完全舒适,他在成为皇帝后转身将其命名为“大兴龙宫”,这使黄觉寺从一个破旧的小寺庙跃升为百年古寺。
但是朱崇巴的黄觉寺庙根本不足以像更大的藏传佛教寺庙那样供养这么多的人。过了一段时间,朱崇巴不得不自己找吃的,佛教里的意思是化缘。
然而,世界上一片混乱,人们生活在贫困之中。朱崇巴被发配到最差的地方乞讨施舍,无异于枯井掘水。太难了!
乞求施舍磨砺了他脆弱的心灵。他见过很多用脚走到哪里,见过很多丑陋的人性,也见过人心在哪里。他的所见所闻,最终成为一颗种在心里的种子,取名“野心”,它终将在风中成长!
灌溉这颗种子的水源是元朝的贪官。对朝廷来说,他们就像是吃根的飞蛾,对百姓来说,他们就是吃自己骨肉的罗刹。为了糊弄上级,就说自己干得不错。他们利用普通人作为叛乱者,用他们的头作为奖赏。
有人会说,人家已经投诉了,这些人一点都不怕吗?
可能我想都没想。
元朝非常害怕汉人,尤其是南方的汉人,他们充满了反抗。为了压制这种不稳定因素,他们其实有一种心态,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才死掉,这样就可以一兵一卒的解决邪恶。这有什么不好?
但朱崇巴面对的是:在威胁生命的同时,你还在等死吗?
朱崇巴在思考出路。
这时,好友唐的一封信,一封信,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他开启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之路:加入义军。
朱崇巴动心了,但是他艰苦的生活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个爱惜生命的人。他一拍脑袋,就把造反的大旗拔了出来,赌上了自己的命。他一时真的拿不定主意。
然而,在发现他与叛乱分子有联系后,这一决定迫在眉睫。
于是他动身前往儿时伙伴的营地,却遇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刚刚“背叛”的郭子兴
典故,马皇后的养父,他撮合了马皇后和朱崇巴的婚事,后来朱崇巴这个名字就改成了朱元璋。
马皇后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女人。她督促朱元璋读书写字,在他耳边大谈人才在义父家和朱元璋之间的重要性,由于他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这是朱元璋野心的基础。没有能为他所用的谋士和将领。再多的兵马也只是一个数字。
在朱元璋发迹之前,马皇后为他做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让被郭宜兴父子关起来的朱元璋吃上热食。她把食物藏在怀里,所以烧伤了胸部。当他登基的时候,朱元璋告诉他的大臣们,这个时候,马
皇后赢得万人敬仰。他对马皇后的情义也为他赢得了人心,铸就了野心的根基。
可以说马皇后是朱元璋羽翼未丰时最柔软也最坚硬的保护伞,也是他最开始的谋士。
腹有软肋,其辈愈强,功业未立已成家,身在乱世不建立一番功业这说不过去。
从定远开刀,一步步征服滁州、集庆(南京),此时的朱元璋因此敌人的争斗漩涡之中。
不过由于他所率领的势力在这些很看来还“不成气候”,争斗的火力点并没有烧到他身上。
这里就要说说朱元璋的野心,事情进行到这一步,只偏安于成为一个反王不是他的目标,这促使他必须逐个击破自己的敌人,而他的主要敌人除了元王朝,主要就只有两个人:陈友谅与张士诚。
首先说张士诚,原名张九四,这个人发家时是个盐贩子,富贵肯定是富贵,而且有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面对元朝脱脱领导的百万大军,他负隅顽抗了三个多月,最后在元朝的内部争斗中逃脱死境,从此一步步越发壮大实力。其次是陈友谅,原名陈九四,这个人曾经是个渔民,最显著的特点是狠,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枭雄。他干掉自己的恩师倪文俊,用作投诚于徐寿辉的投名状,之后又一步步胁令徐寿辉,完全取而代之。朱元璋与这两个人的共同点在于都有野心,只是大小的不同,所以他们都跳出了原有的命运。
但相比前者,后两人有着致命的缺点。张士诚虽然仁义,但却目光短浅,没有大局观;陈友谅虽然凶狠又有技巧谋略,但骄志无义失人心。
朱元璋前期和陈友谅有一次月湾之战,后期决战于鄱阳湖,陈友谅穷途末路,众叛亲离,死于箭下,而死亡的最后一刻他也没能明白自己一路杀伐势不可挡,到底错在了哪里。
解决了陈友谅,朱元璋与张士诚正面对上,没有锐意进取心态的张士诚在平江致力于修城,打算硬抗到底。
张士诚轴,朱元璋也势不破敌意不休,他兵分十一路军队全方位发起进攻,将平江围得水泄不通。
曾经抗下元朝百万大军压境的张士诚再次创下记录,他这次一直抗了8个月,面对朱元璋的招降不为所动,杀掉自己的亲属意欲自杀,可惜被救下沦为俘虏,后死于朱元璋之手。
摧枯拉朽,成就大明百年基业朱元璋野心庞大,所以他韬光养晦,用现在的话说叫做扮猪吃老虎。在与张士诚与陈友谅战斗期间一直没有举出称王称帝的大旗,还出后资贿赂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效果十分明显,元朝朝廷还以为他是自己人,有心招安于他。
毕竟这也不是没有先例,张士诚就曾经受过元朝的招安,只不过后来又反了而已。
朱元璋与千千万万的百姓深受元朝之难,这使他喊出来那句振聋发聩的话:“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没错,孙中山的口号就是出自于这里。
在这过程中,朱元璋名义上的老板韩林儿沉江而死,是朱元璋的手下刘福通干的,有没有得到朱元璋的指使这个只能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朱元璋便顺理成章接受了韩林儿这个土皇帝的根基,登基为帝,一切都水到渠成起来。
这时的朱元璋已经占领大部分的领土,只待推进元朝都城,他的大业就全部完成。为此,他派出徐达和常遇春步步紧逼,元顺帝拖家带口奔逃而走,这之后一退再退,朱元璋霸业已定。
而曾经被欧洲称为“上帝之鞭”的成吉思汗军队,元朝的最后挣扎,终究在一代王朝的开启中化作历史的灰烬,落进了千千万万受困受难的百姓眼中,带来了新生的光辉。
这之后的兴盛,来源于穷人的野心,萤火虽小,燃之燎原!
中华民族的又一华章随之开启,后世称它:“大明”!